云南省委書記為何當場給這個地方點贊
3月23日,省委書記王寧在保山市調研,當聽到保山市今年將有效增加脫貧人口收入時,王寧十分贊許和支持,希望拿出具體措施,提升組織能力,在實施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中走在全省前列。
雷桐蘇 攝
為什么省委書記會當場點贊保山的這一做法呢?讓我們先把目光移到幾年前的保山。曾經的保山市,是一個集邊疆、欠發達、山多壩少,民族雜居于一體的地區,有全國連片特困地區、滇西邊境山區縣4個(其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3個)非貧困縣1個,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保山市進一步鞏固產業扶貧成果,以產業幫扶促進產業興旺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基礎增動能。
騰沖市界頭鎮打造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保山市委宣傳部 供圖
3月21日召開的保山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對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進行了設定,其中提到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1.5個百分點。此外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保山市將深入實施“六個一批”增收措施積極探索“七種類型”增收模式持續增加脫貧人口收入。
“六個一批”增收措施
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01幫扶政策保障增收一批
從政策制定上聚焦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編制農業現代化、農村居民持續增收、脫貧人口增收、市場主體倍增、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等10個“三年行動計劃”,出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配套政策文件,建立脫貧人口收入增長與定點幫扶單位、駐村隊員考核評價掛鉤機制,細化省級印發的脫貧人口增收9條措施,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增收責任。
02“雙綁”機制助農增收一批
以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脫貧戶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為抓手,落實產業幫扶全覆蓋,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
推進保山小??Х?、施甸水稻制種、騰沖中藥材、龍陵石斛、昌寧紅茶“一縣一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采摘石斛 保山市委宣傳部 供圖
03穩定就業實現增收一批
推行“保山掌上就業”一個平臺,堅持勞務供給端和勞務需求端“兩端發力”,提供精準化的就業服務、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全流程的權益維護“三重保障”,實現領頭雁“有心謀事”、村干部“有心干事”、黨組織“有錢干事”、勞動者“有業成事”“四份收入”的“1234”模式。
隆陽區芒寬鄉大門坎村扶貧車間 保山市委宣傳部 供圖
04利用“三資”幫扶增收一批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發揮扶貧資產作用,推進項目實施,幫扶脫貧人口增收。
建立村集體經濟幫扶脫貧人口機制。
組織和動員脫貧人口參與小型水利、鄉村道路、農田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等項目建設和管理,全力推行以工代賑方式,將農村勞動力勞務報酬比例提高到20%以上。
05用好“一險一金”保障增收一批
持續實施防貧基金、防貧保險,對遇到災害、疾病、突發事故的群眾進行二次救助,筑牢致貧返貧兜底保障網,確保不發生返貧致貧。
06推進“兩區”促進增收一批
推進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搬遷點“兩個重點區域”,落實市級支持施甸縣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意見,市級銜接資金、滬滇協作資金按不低于資金總量的30%傾斜支持施甸縣,加大對施甸縣項目、資金、人才支持,保障施甸縣脫貧人口穩定增收。全面落實鞏固拓展易地搬遷脫貧成果“32條措施”。
施甸縣擺榔村土雞養殖促增收 保山市委宣傳部 供圖
“七種類型”增收模式
帶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在用好六條措施的同時,保山市還將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中心任務,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的帶動作用探索建立利潤反哺、聯合經營入股分紅等7種利益聯結模式帶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01利潤反哺型
引進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生產、管理與脫貧人口收益緊密連接起來,通過利潤反哺實現利益的轉移和再分配,帶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豐收的喜悅 保山市委宣傳部 供圖
例如,龍陵縣勐糯鎮田坡社區引入云南恒冠泰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褚橙基地10238畝。公司除給被流轉土地的脫貧戶按約定兌付土地租金、聘用流轉土地的脫貧人口為產業工人外,還大量收購脫貧群眾的牛糞、羊糞等農家肥,同時公司還以脫貧戶年度種植管理收入總額為基數,提取15%的反哺基金,按照各戶土地流轉面積補助給被租地脫貧戶。
02聯合經營型
建立脫貧戶與企業的利益分配機制,形成公司提供種畜、按標準回購仔畜,脫貧戶交納押金、提供“代養”服務的聯合經營模式,推動企業盈利、脫貧人口增收。
例如,騰沖市巴福樂檳榔江水牛良種繁育有限公司向脫貧戶提供3~7歲懷孕或臨產的檳榔江能繁母牛代養,收取押金1.2萬元(市場價的一半),代養周期為3年,犢牛長至半歲由公司統一回購。同時,公司按10元/公斤價格每天回收鮮奶。
03入股分紅型
村集體以項目資金入股合作社,把政府投入轉化為群眾的入股股金,農民變“股民”,讓脫貧群眾直接在項目建設或產業發展中享受穩定、普惠的增值收益。
烤煙豐收,種植戶臉上流露出喜悅 保山市委宣傳部 供圖
例如,隆陽區西邑鄉魯圖村成立土地流轉服務合作社,流轉整合脫貧群眾的土地,引導鼓勵種植大戶發展烤煙、青豌豆、青蠶豆等產業。創新股份合作形式,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等項目資金,入股到土地流轉服務合作社參與分紅,50%根據群眾流轉的土地面積進行分配,3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用于維護農田機耕路、溝渠、管網等基礎設施;20%作為公益金,用于幫扶無勞動力家庭、困難家庭及易返貧致貧家庭。
04利益捆綁型
以承包經營等方式捆綁公司與脫貧群眾的利益,盤活閑置土地(林地)、房屋(門市)等資產資源,通過統一布局業態,有效解決土地分散、房屋空置等問題,實現脫貧戶資產資源保值增值、企業盈利發展。
例如,騰沖市清水鎮清水社區老寨子村“筑巢引鳳”發展鄉村旅游,引進“花緣里”鄉村旅游開發(騰沖)有限責任公司,與脫貧戶簽訂聯合經營協議,流轉房前屋后閑置土地,建設花園,種植玫瑰花,形成“以景帶村、以村實景、景村互動”的“景村共建”旅游發展模式。公司對脫貧戶的經營業態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宣傳、統一營銷,導入流量,經營收入由脫貧戶與公司按9∶1比例分配。
05組織領辦型
通過基層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黨組織政治引領功能、合作社抱團發展優勢、脫貧人口盼富致富愿望有機結合,變分散經營為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規?;?、集約化、標準化發展。
幸福司莫拉 楊崢 攝
例如,騰沖市清水鎮司莫拉佤族村,由黨總支牽頭成立騰沖市清水司莫拉幸福佤鄉旅游專業合作社,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脫貧戶”模式,吸納寨內全體脫貧戶為社員,脫貧戶有租金、股金、薪金、分紅等多重收入。
06電商助推型
依托當地特色資源優勢,借助電商、直播帶貨、網紅打卡等新業態,拓寬產品銷售流通渠道,帶動脫貧群眾增收,促進產業發展。
新寨村咖啡種植 保山市委宣傳部 供圖
例如,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積極探索農產品“產銷對接”新模式,細分市場需求,通過電商、直播帶貨等渠道,成為“一座保山”“隆陽鄉耕”等電商平臺直播基地;大力推廣“咖啡樹有償認養”模式,為顧客提供全程可追溯的咖啡定制服務,逐步形成“咖啡+定制”“咖啡+研學”“咖啡+文創”等多元發展模式,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咖啡第一村”。2021年,新寨村線上交易額1000余萬元,占咖啡總銷售額的10%;累計認養咖啡樹2000多棵,農戶直接收入達112萬元,認養前咖啡生豆價格約35元/公斤,認養后價格達220元/公斤左右。
07公司成長型
成立合作社之初,就以向公司化發展為目標,吸納社會資本、項目資金、農戶資金等參與經營,推動合作社企業化發展、公司化運作,推動產業規劃、項目運營科學化、規范化,鼓勵脫貧戶自帶產業入社發展自營經濟,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例如,隆陽區漢莊鎮金竹田社區舊寨自然村引入“牧云棲”鄉村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由全村50戶農戶與村集體共同成立櫞棲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化運作模式,入股項目公司共同發展以多肉為主的養殖業和鄉村旅游,合理規劃農戶經營業態、推動差異化發展,組織農戶參與景區管理,每戶種植500盆多肉,開發民宿、農家樂、康養中心等休閑娛樂場所,布局小鍋酒、南瓜餅、土榨紅糖制作體驗點等業態。項目運營后,在保證農戶經營性凈利潤的前提下,公司按10%的比例進行營業收入分成。農戶將獲得參與景區管理及業態運營務工的務工收入,從農特產品出售、多肉出售中按比例獲得經營收入,每年按股比從合作社獲得盈利分紅收入。
從楊善洲故里施甸到滇西雨屏龍陵,從千年茶鄉昌寧到極邊第一城騰沖,從富饒美麗的潞江壩到瀾滄江畔的小山村,一支支鄉村振興工作隊接力出發,一個個特色產業帶動高質量發展,一項項鄉村建設規劃先后落地,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經濟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幸福安康保山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步履鏗鏘。
昌寧縣灣甸“七彩田園·陽光玫瑰”葡萄莊園 保山市委宣傳部 供圖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240多萬保山兒女感恩奮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的“保山答卷”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
